一、专题学习
本期专题:《文化自信筑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践行之路(2025-长远)》解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目标方向、明确了方法路径。
——2022年10月16日,光明网,来源: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3-05/18/nw.D110000gmrb_20230518_2-06.htm
党的十八大以来,团组织紧跟党中央步伐,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我们深知,坚定文化自信是青年成长自强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为我们提供了深厚的自信底蕴。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实践探索,既不盲目追随外来教条,也不简单照搬外国理论,始终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我们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鼓励青年积极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拓宽视野,增进交流。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同时,我们激励青年勇于创新创造,探索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与创新发展。新时代的青年文化工作者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传承历史文脉,书写青春华章,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2023年6月,中国法院网,来源: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3/08/id/7506203.shtml

文化主体性是指特定国家和民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自觉意识、自主立场和独立创造,是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文化主体性既是一种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也是一种实践力量和发展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源泉,为文化自信提供思想、精神和实践依托。结合文化主体性,才能科学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
——2023年6月,人民日报,来源:《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等重要论断。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5/0402/c40531-40451964.html

对于马克思主义,坚持守正创新、走自己的路,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坚定不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这是一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方能善于创新。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兼收并蓄、择善而从;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赓续中华文脉中不断开拓前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和独特魅力。
对于不同文明,坚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2023年10月,新华网,来源: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12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http://www.news.cn/20250407/a36a7949e5394a639e18a9cafd485012/c.html
自信是一种健康良性的源于高级认知、理性自觉的心理状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具体到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上,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怎么建立,如何持有弘扬,怎样变成其成长成才奉献国家和民族发展繁荣的磅礴力量?就像教育孩子只讲大道理会让他反感一样,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如果只会空洞地说教也一定不会成功。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样,建立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的紧密联系,应该是大学生主动自觉融入文化自信建设、主动担当责任使命的重要工作和现实路径。
——2024年5月24日,来源:人民网发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
http://he.people.com.cn/n2/2024/0524/c192235-40856184.html
坚定文化自信要注重文化的国际传播,通过“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等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2024年10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来源:“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高端论坛的论述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
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2024年10月28日,新华社,来源: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10/content_6983529.htm
文化自信是指对文化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文化自信的国家和民族,能够更好地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活力,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因此,探索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价值和实践路径,对于加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1月16日,光明网,来源:《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
https://reader.gmw.cn/2023-11/16/content_36970927.htm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与文明之基。它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与精神追求,既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基因,也是新时代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化基础,更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更需从五千年文明积淀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文化基因塑造发展路径,以精神追求引领价值坐标。
——2025年4月22日,光明网,来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维度》
https://www.gmw.cn/xueshu/2025-04/22/content_37982232.htm
文化,乃国家与民族之灵魂所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唯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不息,方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全国两会召开以来,代表委员们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文化强国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如持续挖掘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增收致富,让民族文化之花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向海外读者展现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让孩子们在‘唱、念、做、打’的传统艺术学习中,不仅领略了非遗技艺的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2025年3月8日,人民网,来源:全国两会
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25/n1/2025/0308/c460142-40433832.html
《中国全国两会向世界传递出信心与力量》作为埃及最重要的报纸之一,《今日消息报》长期关注中国发展。“中国通过全国两会发出致力于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信号,这将对全球稳定与繁荣产生积极影响。”艾伊曼特别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与“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合作”等相关的内容。他表示,中国全国两会不仅是中国国内凝聚共识的关键平台,也为寻求发展的其他国家带来启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增长点”“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艾伊曼表示,相信今年中国全国两会释放的政策红利在惠及中国人民的同时,也会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我期待埃中两国能在科技、可再生能源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作为记者,我将积极报道中国发展和埃中合作,为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和互信作出更多贡献。”艾伊曼说。
——2025年3月13日,中国政府网,来源:全国两会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3/content_7013271.htm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科技创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我们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重点任务部署。
——2025年3月8日,新华社,来源:全国两会
https://www.xinhuanet.com/20250308/842bd97030c34d988e4d9138ca743c9c/c.html?use_xbridge3=t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im

二、时政观察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高质量发展 农业建设 6G技术 周边关系 国家安全日
“云南生态地位重要,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为西南生态保护擘画蓝图,更为新时代青年投身绿色革命注入精神动能。云南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物多样性宝库,其绿水青山承载着国家生态安全之责,更寄托着万千青年以创新科技守护家园的赤子之心。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表示将锚定“双碳”目标,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抓手,扎实推进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洱海流域生态修复、普洱“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让“动植物王国”的金字招牌在绿色发展中熠熠生辉。与此同时,青年学子更应勇立潮头,以“科技+生态”双轮驱动,在西南生态建设主战场书写青春答卷。
——2025年3月19至20日 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3/content_7014736.htm?use_xbridge3=t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im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必须以“三农”工作为战略总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筑牢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底线,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双轮驱动,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规划以夯实产能、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共建共享、循序渐进为原则,擘画了“2027年明显进展、2035年显著成效、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的路线图,为乡村振兴注入时代强音。
——2025年4月7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
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4/content_7017469.htm
2025年4月,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在江苏南京举行,主题为“共筑创新 同享未来”。在开幕式上,《2025移动通信系列白皮书》发布,聚焦6G关键技术、毫米波与太赫兹、数字低空、车联网等多个当前受关注的前沿方向,系统梳理了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大会上,紫金山实验室首次公开全球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展示极致连接能力和新应用,展现了我国通信技术的再一次进步。而作为见证中国通信技术从3G突破到6G领跑的新时代青年,我们既为“中国科技”闪耀国际舞台深感自豪,更需以“空杯心态”向科研前辈致敬,以“闯将精神”投身6G浪潮。将青春理想熔铸于国家战略需求,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攻克“卡脖子”难题,在6G构建的“数字孪生世界”中书写青春华章,让中国通信技术持续领跑全球创新赛道!
——2025年4月10日至12日 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9231253553848195&wfr=spider&for=pc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日上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行动起来,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生态文化,汇聚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让祖国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时近清明,首都北京春和景明、惠风和畅。4月3日上午10时30分许,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集体乘车,来到丰台区永定河畔,同干部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汇聚共建美丽中国磅礴力量,让祖国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针对此次活动学习,我做出以下汇报: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讲话,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加强对生态的保护,为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2025年4月3日 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6847662333819944327&item_id=16847662333819944327&reedit_timestamp=1744247750000&to_audit_timestamp=2025-04-10+09%3A15%3A5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copylink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4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国家副主席韩正出席会议。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周边工作的成就和经验,科学分析形势,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周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李强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扎实实抓好周边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以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为共同愿景,以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为理念方针,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亚洲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主要平台,以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为战略支撑,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
针对此次会议,我做出以下学习汇报: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共同期盼的世界友好相处局面,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口号,我们一直都在行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的一系列倡议、会议,我们更接近人类命运共体的美好愿望。
——2025年4月8至9日 中央周边会议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0438692158663026421&item_id=10438692158663026421&reedit_timestamp=1744202863000&to_audit_timestamp=2025-04-09+20%3A47%3A43&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copylink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2025年4月14日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https://www.mca.gov.cn/zt/n2643/n2645/c1662004999979993321/content.html
三、青年热议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发布,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指明方向、注入强劲动力。作为青马班学员,我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应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且从以下三个层面躬身践行:一、以扎实的专业学习为基石,通过系统化理论学习夯实知识储备,同时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主动投身科研项目、学术研讨等实践活动,在探索未知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专业素养回应国家在学术、科技领域的发展需求,落实“完善创新培养机制”的重要要求;二、通过学校搭建的多元化实践平台,参与专业实习、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在知行合一中检验所学,同时把握跨学科学习机遇,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三、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将家国情怀镌刻于心,立足本土、扎根中国大地的同时拓宽全球视野,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在对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良好风貌。青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我们将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为指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用实际行动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陈周璐
有人把政治理解为遥不可及的庙堂之高,通过青马班的学习,我认为我们这代人的觉醒在于:读懂中国政治,恰恰要从脚下土壤的温度开始。当“国之大者”四个字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时,我觉得它不仅是960万平方公里的战略擘画,更是每个青年在实验室调试数据的专注、在社区调解矛盾的耐心、在田间记录墒情的坚持。我们正在重新定义“政治参与”——它不是非此即彼的立场站队,而是以专业主义精神解构宏大命题的能力。一个医学生精研罕见病诊疗指南,就是在践行“健康中国”;一个师范生设计乡村美育课程,就是在注解“共同富裕”。这种将国家叙事转化为职业精进的自觉,构成了新时代青年的政治底色。其中更可贵的是,我们在传承中创新例如我们在量子计算与敦煌壁画之间找到了文明突破的密钥——这或许就是中国政治最鲜活的注脚:永远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正中出奇。
——邓俊雯
编辑:李芳 邓俊雯 熊莉萍 马元霞 赵敏 陈周璐 张思媛 审核:杨蓓蓓 任权东
乐山师范学院第七届青马班 2025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