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10-17 18:05:23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麦家曾说过:“朋友就是这样,他们需求你的机会总是很少很少,而给你内心填补的东西往往是任何人都难以替代的。”哈桑将阿米尔视作自己的朋友,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哈桑去追的那只风筝,是友情,他的各种行为是正直勇敢善良忠诚的。而阿米尔的行为则普遍认为是纠结痛苦挣扎冷漠与自我救赎。朋友吗?哈桑或许不是,阿米尔或许也不是。
哈桑是个完美的人,他拥有无私的笔和奉献。哈桑的童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黑色的。身为私生子的他,是奴隶,被人强暴欺凌,被自己最好的“朋友”讽刺挖苦陷害。用完美的无私奉献和完美的沉溺的爱去换阿米尔的冷漠和不断索取。哈桑太过于卑微,他甚至连爱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却把所有的感情全部都给了阿米尔。
但笔者认为,将这种单方面的情感定义为友谊或许不是很妥。哈桑过于完美,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他只有爱,没有恨,形象饱满却近乎缥缈。毫不夸张的说,阿米尔的童年也是遭遇不幸的,但远没有哈桑来的沉重。并且就友谊的定义来说:“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任何单方面的示好,不能称为友谊。”阿米尔和哈桑之间谈友谊或许显得太过于勉强。纵观全书,哈桑的一直付出没有换来阿米尔感情上的共鸣,而是阿米尔一味的躲避和最后心灵上痛苦的自我救赎。不可否认,阿米尔是一直为自己的,他或许回归了人性善良的一面,最后走上了拯救索拉博的道路。但这也不是纯粹的为了哈桑,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诚然,不否认大众的看法。但笔者认为换一种角度看或许会更加贴切。这种感情,应该更偏向于一种虚拟而畸形的母爱形象。若要说什么感情是绝对不求回报的感情,那么这种爱无外乎母爱。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对父母的感情和性格进行继承。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阿米尔最后还是走向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哈桑懂事,心思细腻,会照顾人。他愿意为阿米尔做任何贡献,保护他,爱护他。在与阿米尔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其他家庭的例子进行比对,形成拟化心理。将这种爱,推向没有参杂任何利禄之心,坚强,勇敢,狂热的占据整个心灵的母爱的边缘。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但是这种爱放在那枪声不断的年代,种族,宗教,地位关系迥然不同的两个同龄孩子身上,显得格格不入并且十分畸形,扭曲。哈桑模糊的感情给阿米尔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所以阿米尔不断冷漠逃避却又一直渴望和索取。阿米尔二分之一的人格将哈桑拟化为了理想中母亲的形象,而另二分之一的人格保持“自我”,以此和哈桑交流。也以至于他的内心还是会为哈桑的付出感到痛苦和恐惧。
“可是人就是这样,总会活在某个时限内,那里的世界也许是几年之后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但这又是我们无法突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胡塞尼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内心是何感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人类情感本来就是一种十分微妙的东西。友情也好,母爱也罢。人生的确不只是做值得的事情。
追风筝的人,或许没有必要知道断线的风筝会飞到哪里,或许甚至连它的影子都不用去追随。但不论人事景物,只要寻找到那个你,风尘仆仆也甘愿前行。